陳里 資料圖
陳里來到鄭州李記滷肉刀削麵館,看望租辦公室“感動一座城”的愛心名人,骨癌患者李剛

接受媒體採訪
陳里請農民工吃飯
  @陳里[微博]:架起官汽車借款民溝通的橋梁

  網絡問政,織博為民,關註民生,痴心不網站優化改,是他微博一貫踐行的遵旨
  關註陳里微博的人都知道,陳里是新浪微博中最勤奮的博主之一。早起的人會在六點左右讀到他的博聞播報,晚睡的人會在他的微博上聽到伴著晚安道別的音樂聲。而這一切,都帶著濃濃的陳氏風格——他選擇的新聞往往是與社會管理,民生,法治相關的內容,他的音樂常常是悠揚的,舒緩的,大提琴曲是他最愛,那低沉婉轉的樂聲中有著直抵人心的從容。其實,這也暗合著陳里微博的風格——關註法當鋪治建設,民生疾苦,也關註人之內心的溫潤。
  陳里,學者,三農專家,陝西省公安廳副廳長,籍辦公室出租由微博這一平臺,迅速被全國人民所熟知,併成為微博平臺上一道獨有的風景。
  有人說,陳里是官員微博的典型代表,也有人說,陳里的微博是溝通官民之間的傳聲筒,陳里笑著說:“我只是微博上一隻打鳴的公雞,沒有其他特點,就是很勤奮。”
  在很多人眼裡,陳里是少有的接地氣的官員,也是踐行群眾路線知行合一的官員,其實,唯有陳里知曉,接地氣是因為從未離開過大地,踐行群眾路線是因為他一直是群眾中的一員。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的褲管上還沾著泥巴!”或許可以如此解讀,在他內心深處,有一片寬闊廣袤的原野,堅實的大地是他心靈的歸屬。
  而陳里,始終堅信的一點是,他是人民大眾中的一員,他所做的這些,只是出於初心:他期待這個社會少一些戾氣,多一些平和。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互助。少一些敵視,多一些共識。在微博之外,他的社會職責督促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克己奉公,兢兢業業。在微博之上,他的社會使命感又會促使他不顧疲憊,筆觸所到之處,關註得最多的依舊是社會底層群眾。
  在微博廣場上傾聽民聲
  陳里微博的初始生活,其實也是潛水的,那時,微博剛剛興起,一向對新鮮事物抱有濃厚興趣的陳里,也開通了微博賬號,只是,那是純粹個人的。在工作之餘,愛好文學,音樂的他常會將一些文章,音樂發到微博上推薦給博友。八小時之外,褪去辦公室工作的嚴肅與緊張,微博是他的心靈棲息之地。微博是一個大廣場,儘管他的微博空間一片詩書音畫,但是各種訊息還是紛至沓來,有城管追逐小販的,有農民工討薪的,有暴力拆遷的,也有曝光官員的……那一年,也被稱為微博元年,人們的公民意識開始增強,微博成為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工具。
  三年前的微博,政務微博還不像現在活躍,開通政務微博的廖廖,彼時,仇富情緒,官民對立情緒已經開始在微博上瀰漫,某個官員的一句玩笑話傳到微博上有可能就會變成雷語,引發一場官場震動;有的人接受採訪時冗長的敘述可能會被網民編輯加工後,截取出某一段引起眾聲喧嘩……
  作為最早觸網的資深微博博友,陳里不是不知微博里流淌著的各種情緒。但是,作為一直關註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者,作為陝西省公安廳副廳長,社會職責與使命感讓他覺得不能再偏安於自己隱匿的小角落,微博上沸反盈天的各種問題,能幫助解決一個是一個。於是,某一天,他終於提交了自己的實名認證。
  粉絲量迅速增加,各種求助信息也應接不暇。很多並不是他職責範圍之內的,人們得不到回應就會破口大罵,“在微博上,就得受得住委屈。”他曾經說,“進行實名認證需要勇氣,要經得起百姓的拍磚。網民不瞭解政府的運作體系,對於政府有怨言有求助,都會向你進行發泄,官員需要學會躬下身子,放低姿態和網民交流”。在實名最初,他已經想得很明白。
  實名認證的微博,既是公開的個人空間,又是個性化的公共傳媒。有人形容,每一條微博,都是在“向全世界喊話”。別人轉發與評論時加上的話,也會引導後見者的觀感,每一條影響廣泛的微博,都可以視作一場微博內外的集體狂歡。這才是微博的複雜之處。如何駕馭這複雜,考驗著他。有很多官員怕這裡的複雜,選擇了放棄微博或者潛水,儘管隨著近三年來微博的迅猛發展,官方機構微博如同雨後春筍般涌出,從最高法院甚至某個鄉鎮村委會,涵蓋各個級別各個領域,但是官員實名認證的微博,卻依舊廖廖。微博江湖如同一個汪洋大海,誰能在其中駕船航行而不風雨飄搖?所以,官員開通個人實名認證的微博,需要勇氣。
  陳里一直不乏勇氣,從河南南陽一個小山村裡的音樂愛好者,到新疆某地當一個普通中學的老師再至西北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主管宣傳的宣傳幹事,法院的法官,省公安廳副廳長……他在崎嶇的人生履歷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拐彎向上,很多看似不可能都在他的努力之下成為可能,而那些讓他走過看似不可能的彎道,戰勝一個又一個阻礙的,正是憑藉那一份勇氣。那勇氣源自於他對事業的不斷追求,也源於他內在堅定的信念,他曾經在一次訪談後無不感慨地對兩位年輕人說:“每個人來世上一趟都不易,如果不能為國家為民族做些事情,真的對不住這大好時代。”拳拳之心,溢於言表。也或者,正是內心涌動著這家國情懷,他的勇氣與信念在每一次與艱辛困苦狹路相逢時,總會勝出。
  那些微博里的故事
  陳里風生水起的實名微博生活於2010年4月正式起航。三農問題,農民工問題,社會管理創新等是他最為關註的話題,他的私信系統向每一位用戶敞開,每天接到的求助轉達信息從幾個幾十個到數百個;隨著他粉絲數的增加,各種艾特他希望他轉發的信息呈幾何數量上漲。忽然之間,他的業餘生活幾乎都被微博侵占了,每天早上6點至8點,晚上10點至凌晨1點除卻吃飯時間,他幾乎都在看微博,“每天至少有四個小時在微博上啊!”最初,有人懷疑過,一個副廳級幹部,會自己花時間打理微博嗎?會不會有人代替他發佈呢?漸漸地,看他微博的人會選擇慢慢關閉懷疑系統,因為他的每一條微博都帶著他獨有的“陳氏基因”,寬厚,溫和,冷靜,公允。個人性情里的氣息會隨著文字傳遞出去的,微博是一個容不下任何虛假的地方。
  很多救助信息,他會轉交給相關部門去處理,而不選擇在微博上公開回應。有一些他認為有討論價值或者作為樣本學習的,他就轉發到微博上,以供大家探討。他認為,微博是一個廣場,他獃在那裡,可以聽到各種聲音,這種聲音不經過過濾所以真實;微博也是一個平臺,是智慧交鋒,觀點交流的校驗場,每個人的視野都有限,而微博是有可能將視野從90度的直角轉向270度的鈍角的。兼聽則明,看到的觀點越多,認知的偏見就越少;微博更是一座橋梁,橋的這端是老百姓,橋的那端是政府部門,“官員開微博的宗旨就是切實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能讓老百姓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找到你。他艾特你,說明他信任你。”陳里說。網絡問政,織博為民,關註民生,痴心不改,是他微博一貫踐行的遵旨。
  去年,陳里的偶一動念,請農民工吃飯,儘管陳里低調再低調,但還是如蝴蝶效應一般,漸次引起全國範圍內的討論,彼時,他的粉絲未到一百萬。“是作秀嗎?”……各種圍觀,質疑紛至沓來,陳里瞬間置身於輿論漩渦。“多一些請農民工吃飯的官員吧。”更多鼓勵的聲音從四面八方聲援。這是陳里開通微博以來首次遇到全國範圍內的聚焦關註,有一陣,壓力真的很大,想過退出算了,安心做好自己份內工作就好。但那麼多網友留言:回來吧!回來吧!微博需要您這樣的健康力量啊!……句句真情,沉默的陳里一條條翻看,奔涌的感動在心內翻江倒海,幾天后,陳里又回到微博上。那些看不見的網友,是陳里在微博里堅實的後盾。 也是去年,十一假期,華山游客擁堵,險些釀成重大事件。那一夜,本不是他值班,他在醫院里看望完住院的親戚,返回家中,習慣性打開微博,上千條艾特他的信息,打開仔細一看,是華山游人求助信息,習慣性地,他開始大量轉髮網友的求助信息,並第一時間公佈自己的手機號碼,瞭解華山游客的一手信息,並呼籲相關救援部分行動。那晚,他守在電腦前,一夜沒有合眼。可是,有情緒激動的網友轉而將憤怒的情緒傾倒在陳里的身上,各種謾罵,責怪撲向他。有委屈嗎?當然有,這些並不是他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啊,如果那晚他安靜地休息,誰又會埋怨他?可是他不能啊!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數萬游客擁堵在華山險峰上,稍有閃失,場面就會滑向不可控制。“有網友罵我,是因為他們覺得我是政府官員的代表,在他們找不到相關部門發泄時,將怒氣發泄到我身上,我也可以理解。”陳里頂著謾罵責難,一條條回覆救援信息,一個個電話安撫,一次次找相關部門協助安排實施救援,那一晚,有網友責罵他,也有更多的網友隔著網絡與他一起相守,很多網友在電腦前流淚了:“陳叔,您太累了。”“陳廳,您受委屈了。”有網友與責難者在他的帖子下展開辯論,有網友將他的帖子做成長微博讓更多人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那一夜,他遭遇到了謾罵指責,更收穫了網友真誠的相守。
  兩小時微博救援輕生母子,則是陳里個人微博史上的浮屠。2012年12月10日,陳里偶然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揪心的信息,網友@泣血母親的救贖,發微博稱:“今晚是我和寶寶生活在這個世間的最後一晚”。陳里一邊發微博安撫其情緒,一邊將自己的手機號碼私信給這位媽媽,又迅速聯繫當地警方火速趕往現場救援,歷經兩個多小時的生死營救,這位絕望媽媽打消了輕生的念頭。這件事,經過微博發酵,引起了當地部門的重視,絕望媽媽多年的難題也得到瞭解決。待這件事情在微博上的風頭平息之後,陳里又驅車幾十公里,悄悄地去探望了這對母子。在微博上,陳里並沒有寫上這次行程,他只希望她們能平靜地生活。
  歷經幾次高濃度聚焦事件的關註,陳里的微博粉絲數也呈幾何級數量上漲。很多人將其視為體制內健康力量,陳里的微博,成為名副其實的官員微博第一人,更多的人認為他搭建了一個官民溝通的界面。
  在陳里的微博上,可以看到各種信息,有高考孩子丟失身份證求助的,陳里核實後迅速安排綠色通道辦理證件,孩子的高考可不能耽擱,陳里督促相關部門……他的良善,悲憫情懷在微博空間內展現無疑,很多粉絲變成了他的擁躉,有細心的網友留言:“陳廳,那麼晚了,您還不休息,多註意身體。”他微博上稍微有點變化,立即就會有人詢問:“陳廳,你的微博頭像為什麼換了呀?”也有人會私信問陳里:“陳廳長,你會把兒子送到國外讀書嗎?”陳里耐心地回覆他:“不會的,他在國內上大學。”“真的不會?不會就好。”網友得到滿意的回覆走了。他的辦公桌上,常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網友郵寄過來的土特產,很多沒有郵寄地址,他不知要退還給誰,也曾有網友來西安旅游,會特意在微博上發私信給陳里:“我可以見你一面嗎?就見一見您……”熱心的網友常讓陳里心生感動。深夜裡,他會一條一條地翻看網友的留言,不一定回覆,但那一句句的祝福和叮嚀,他一一記在心間,“我的粉絲就是我最大的財富。”重情義的陳里在文章中深情地寫道。在微博江湖中,隔著網絡,但隔不了真誠。
  誰說官民之間有敵視?有鴻溝?在陳里的微博里,有爭論,有探討,更有互助,理解,暖融融的交流,那些充斥在網絡空間里的質疑謾罵在陳里這裡消解了。真誠相待,是溝通的不二法門,陳里的微博做到了。什麼是群眾路線,走入群眾中,傾聽群眾的聲音,切實解決群眾的問題,這就是群眾路線吧,沒有口號,沒有宣言,唯有實實在在的行動。
  待用公益內的滔滔愛心
  冰心在《繁星》里寫到:“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陳里在即將出版的《待用公益》書稿中引用了冰心的這句話。這句話在他內心激起的洶涌,恐怕是用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的。
  今年4月12日,從西安開往北京的一列高鐵內,陳里靠窗而坐,看外面迅速飛移的夜景,一盞盞燈光匆匆掠過,一個念頭迅疾閃入陳里的腦海中,微博上那些千千萬萬@他的人群,是否也在這燈下默默期盼著來自外界的一個溫暖的眼神?“沿街乞討的老人、無家可歸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那些微博上的‘微’現實常讓我心痛。”陳里說,“作為一名社會學的研究學者,致力於對某一種社會現象的研究是責無旁貸的。但是,對我來講,針對於具體的社會問題,邁出實實在在的解決步伐才更該是使命。”
  那迅疾閃入的念頭如同一個小精靈,倏忽入駐陳里的心裡。有那麼多有待幫助的人群,發起“待用快餐”會對弱勢群體有所幫助吧!於是,他打開手機,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我覺得在中國一些快餐店,可以為一些殘疾人、老年貧困者,提供一些“待餐盒飯”。這更符合中國國情,也給弱勢群體一定的尊嚴。公益人士、大學生可以獻一份愛心。有倡議的正規餐飲點,就一定有志願者。包括一些饅頭店、早餐店。這要有現代意識啊!最好是符合衛生規定的連鎖店。有人嘗試麽?”如果回溯歷史,這應是“待用公益”的源起點。此刻,距離陳里發起“待用快餐”才僅僅不過六個月,此時的“待用公益”已經如同一顆茁壯的樹木,亭亭如華蓋也。六個月間,它從一粒胚芽種子迅速成長,這是善的力量。
  “待用公益”如今成為陳里微博上的主角,幾乎每天,在陳里的微博上都能看到關於“待用公益”的進展,2013年,陳里的微博已經由迅捷而高速的聚焦熱點事件轉而向細水綿長的公益項目,此時,陳里的微博已經有了近一千五百萬的粉絲。如此龐大的粉絲數量是待用公益豐厚的成長基礎,陳里和他的粉絲們一起推動著這個新生的公益項目健康成長。
  “待用公益”是一項極具標誌性的事件,它不同於其他的公益項目之處在於,它沒有一個特定的管理機構,也並不是從別處募集來錢再轉向需要幫助的人群。它是一個概念,也是一項倡議,讓微公益隨時隨地可以發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施助者,也可以是受助者。比如,當你走進一家加入“待用快餐”的餐廳時,你在享用餐廳的服務時,也同時可以認購一份,留待需要領用的人。或許,以後你也會享用他人提供的待用快餐……而這樣的待用愛心模式可以複製到其他很多領域內去,比如,待用雨傘,待用學費,待用家政等等。
  這是一個集合諸多美好的愛心循環系統。它倡導愛與互助,而讓這愛與互助流動下去的是陌生人之間的互信和愛的接力。溫暖,幫助,信任,傳遞,這些美好的詞彙就這樣聚合在一起。它倡導的是在普通人中間流淌的情感,讓大家幫助大家。
  待用快餐的概念自陳里4月12日在微博上提出以來,迅速在全國各地開花,以平均每天一家的速度增長。繼而,陳里又相繼提出待用學費,待用家政等概念,“待用快餐”如同一根游動的愛心金線,串起隱匿在各個角落裡等待陽光照射進去的角落,鏈接起一系列的待用項目,“待用公益”成為一個涵蓋了很多領域的待用家族,提供給了普通民眾諸多受助領域。待用公益LOGO迅速設計出來,待用公益的志願者隊伍也有序建立了起來,而它更大的意義或許也在於:它呼喚起了人們心中的善念,彌合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冷漠。它是一次內心的檢視,更是互助互信的一趟旅程。
  “我堅信,當一個源自靈魂深處的善念從想法變為實踐,定會與千萬人產生共鳴!”陳里說,他將這份信念傳遞給每一個加入愛心循環的人,也傳遞給他微博上的每個人。
  陳里在微博里留給大家的印象是,寬容,悲憫,良善,冷靜,這也是他微博之外真實的面孔。他從中原的一個小小的山村走來,躊躇滿志,沉靜前行,趟過一個個荊棘,奔向他內心的理想之境。他以一己之力,以博大,寬厚,豐饒的胸懷構建起了蓬勃向上的微博世界,搭建起了官民溝通的橋梁,也鏈接起了陌生人之間的互信。個體的聲音最終與時代的洪流匯聚在一起,合奏出一曲時代的強音!(王海珍) 來源:中華兒女報刊社
(編輯:SN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6ysjxd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